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季冰:IPO为什么会成为最大利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1-2009 12:5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作者:陈季冰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中国证监会于上周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引起了来自两方面的失望。

市场中的广大利益主体从中看到的是IPO即将重启的信息,在中国股市目前的语境下,这当然是最大的利空信号之一。本周一,沪深两市以大幅低开来回应这则“意见稿”的公布;对长期来不懈鼓吹资本市场改革的专家学者和媒体舆论而言,虽然“意见稿”提出了加强散户利益维护之类的IPO改革,但它遵循的仍然是管制的思维,技术上的修修补补并不能掩盖这个名为改革实则改革信号极为微弱的“指导意见”的本质。

新股发行成为一个重大的利空因素,进而成为政府控制股市节奏的杀手锏,这可能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现象,的确是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特色”。照理说,有进有出是任何一个市场之所以有存在价值的最基本条件。进而言之,只要这个市场是正常的、健康的,那么进入和退出就一定是自由的。对国际资本市场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利率、汇率变化和许多经济数据都会影响纽约股市,但从未听说过新公司挂牌上市会令投资者恐惧。相反,一般情况下IPO总是被认为是一种长期和宏观的利好,它表明市场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因而也就不断有新的投资机会。

中国的一些股评家也喜欢用上面这样的所谓“成熟市场”的大道理来教育股民,据他们说,将IPO看作利空反衬出中国投资者的不成熟。然而,把自己的辛苦积蓄拿到市场上去折腾的中国股民却并不像股评家想象得那么不理性。IPO在中国千真万确就是一个利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中国散户的智商未必比美国投资者低。我一直相信,没有不成熟的市场参与者,只有不成熟的市场制度。

多年来,我一直是发行市场化的大力鼓吹者。简单地说就是,凡是公司递交的申请材料符合交易所上市门槛的,均可自由上市。政府的职责应当是对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进行监管,包括信息披露等。我甚至认为,这是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中国资本市场必须搬掉的又一个最大的制度性障碍。可以说,目前市场上的绝大多数顽症——如新股市盈率过高、对ST公司的投机炒作等等——均与一级发行市场的行政垄断有关。归根结底,这些弊端都是“壳”成为一种重要资源的逻辑结果,利益的流向绝不是靠宣传教育就能够逆转的。因此,没有这“第二次股改”,中国资本市场不可能取得进一步发展。

每当我将上述道理与身边的市场人士交流时,总是遭到一边倒的反对,他们大多认为,我的道理是对的,但至少在现阶段不切实际——这个市场已经如此脆弱,一旦发行放开,岂不更要暴跌?我自己也是个散户投资人,其实很明白这些市场人士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我还知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其实也像我一样,希望中国的资本市场通过不断改革逐渐迈上健康公正的轨道。然而,应当被改革的“不善”的制度使得这些市场参与者们已经为此支付了巨大的成本,为了不让这部分过去的成本沉淀和销蚀,他们不得不去充当这种坏制度的坚定捍卫者。

仔细想想,世界上其他许多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假如工商局认为,鉴于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有那么多的饭店餐馆,每天都有新开张和新倒闭的情况发生,造成严重资源浪费且不利于市场秩序,必须对餐饮业进行“监管 ”,今后成立一个餐饮业开张审核委员会,对新申请者,根据其所在区域的人口规模、经济条件等综合情况实行严格审批,我相信,这项制度一定会深得现在已开业的餐饮老板的大力支持,接踵而至的必然是饭店牌照的倒卖以及那些有办法从工商局那里弄到饭店牌照者的滚滚财源、以及像你我这样的消费者所不得不接受的质次价高的服务……你可能以为这个比喻实在太匪夷所思,但事实上,现在的证券监管部门正是这样一家工商局——在它看来,要让一个城市的餐饮行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对饭店短斤缺两、欺客宰客之类的行为进行监管,而是从“源头”上管理,只允许少数有资格的经营者开饭店。

如我前面所说的,现在投资者至少在理论上都同意股票发行的市场化才是一个公平有效的证券市场的正确发展方向,但他们显然对我所谓的“第二次股改”不抱多少信心。就我所接触到的情况而论,绝大多数意见认为,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进,主要的障碍是审核者的巨大既得利益。这种看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中国证监会前副主席高西庆先生就曾感慨:要放弃如此有诱惑力的权力,恐怕需要当事人“灵魂深处闹革命”。然而,我却认为,问题的根源仍不在于此,改革开放前半段的每一次重大制度变迁,也都伴随着利益的重新分配,实践证明,它们都得到了比较顺利的落实。我绝不相信,区区一两个行政部门的一小部分人手握的橡皮图章就可以阻挡全社会的强烈改革诉求,哪怕它的含金量再高。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出于什么目的要设置这个沉甸甸的橡皮图章的?

真正需要“灵魂深处闹革命”的恐怕不是发审委的那些官员,也不是证监会,而是长期以来一直主导政府金融管理的一种思路,即将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业看作是为国有经济脱困和提供支持的工具,而不是实现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的一个平台。这种基本思路不改变,有一天即便发审委撤消了,官员们退休了,还会有其他部门和其他人继续把持着那枚宝贝的橡皮图章,不管到那时它又会叫什么名字。因为这枚图章的使命,是要确保将上市资源“分配”给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

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反对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然而,正如一个人只有经历过磨练才会真正成才一样,企业单靠输血是永远都成长不起来的。相反,激烈的市场竞争才是对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好“扶持”。始终把金融业当成国有企业的“仆人”的结果,除了对金融市场和国有企业本身的行为造成双重扭曲以外,不可能对后者的经营效率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功效。这个道理,已经在过去10多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得到无可辩驳的证明。

写于2009年5月26日,发表于2009年5月27日“网易评论”我的个人专栏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0个评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6-1-2009 12:54:52 | 只看该作者

陈季冰:IPO为什么会成为最大利空?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作者:陈季冰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中国证监会于上周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引起了来自两方面的失望。

市场中的广大利益主体从中看到的是IPO即将重启的信息,在中国股市目前的语境下,这当然是最大的利空信号之一。本周一,沪深两市以大幅低开来回应这则“意见稿”的公布;对长期来不懈鼓吹资本市场改革的专家学者和媒体舆论而言,虽然“意见稿”提出了加强散户利益维护之类的IPO改革,但它遵循的仍然是管制的思维,技术上的修修补补并不能掩盖这个名为改革实则改革信号极为微弱的“指导意见”的本质。

新股发行成为一个重大的利空因素,进而成为政府控制股市节奏的杀手锏,这可能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现象,的确是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特色”。照理说,有进有出是任何一个市场之所以有存在价值的最基本条件。进而言之,只要这个市场是正常的、健康的,那么进入和退出就一定是自由的。对国际资本市场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利率、汇率变化和许多经济数据都会影响纽约股市,但从未听说过新公司挂牌上市会令投资者恐惧。相反,一般情况下IPO总是被认为是一种长期和宏观的利好,它表明市场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因而也就不断有新的投资机会。

中国的一些股评家也喜欢用上面这样的所谓“成熟市场”的大道理来教育股民,据他们说,将IPO看作利空反衬出中国投资者的不成熟。然而,把自己的辛苦积蓄拿到市场上去折腾的中国股民却并不像股评家想象得那么不理性。IPO在中国千真万确就是一个利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中国散户的智商未必比美国投资者低。我一直相信,没有不成熟的市场参与者,只有不成熟的市场制度。

多年来,我一直是发行市场化的大力鼓吹者。简单地说就是,凡是公司递交的申请材料符合交易所上市门槛的,均可自由上市。政府的职责应当是对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进行监管,包括信息披露等。我甚至认为,这是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中国资本市场必须搬掉的又一个最大的制度性障碍。可以说,目前市场上的绝大多数顽症——如新股市盈率过高、对ST公司的投机炒作等等——均与一级发行市场的行政垄断有关。归根结底,这些弊端都是“壳”成为一种重要资源的逻辑结果,利益的流向绝不是靠宣传教育就能够逆转的。因此,没有这“第二次股改”,中国资本市场不可能取得进一步发展。

每当我将上述道理与身边的市场人士交流时,总是遭到一边倒的反对,他们大多认为,我的道理是对的,但至少在现阶段不切实际——这个市场已经如此脆弱,一旦发行放开,岂不更要暴跌?我自己也是个散户投资人,其实很明白这些市场人士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我还知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其实也像我一样,希望中国的资本市场通过不断改革逐渐迈上健康公正的轨道。然而,应当被改革的“不善”的制度使得这些市场参与者们已经为此支付了巨大的成本,为了不让这部分过去的成本沉淀和销蚀,他们不得不去充当这种坏制度的坚定捍卫者。

仔细想想,世界上其他许多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假如工商局认为,鉴于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有那么多的饭店餐馆,每天都有新开张和新倒闭的情况发生,造成严重资源浪费且不利于市场秩序,必须对餐饮业进行“监管 ”,今后成立一个餐饮业开张审核委员会,对新申请者,根据其所在区域的人口规模、经济条件等综合情况实行严格审批,我相信,这项制度一定会深得现在已开业的餐饮老板的大力支持,接踵而至的必然是饭店牌照的倒卖以及那些有办法从工商局那里弄到饭店牌照者的滚滚财源、以及像你我这样的消费者所不得不接受的质次价高的服务……你可能以为这个比喻实在太匪夷所思,但事实上,现在的证券监管部门正是这样一家工商局——在它看来,要让一个城市的餐饮行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对饭店短斤缺两、欺客宰客之类的行为进行监管,而是从“源头”上管理,只允许少数有资格的经营者开饭店。

如我前面所说的,现在投资者至少在理论上都同意股票发行的市场化才是一个公平有效的证券市场的正确发展方向,但他们显然对我所谓的“第二次股改”不抱多少信心。就我所接触到的情况而论,绝大多数意见认为,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进,主要的障碍是审核者的巨大既得利益。这种看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中国证监会前副主席高西庆先生就曾感慨:要放弃如此有诱惑力的权力,恐怕需要当事人“灵魂深处闹革命”。然而,我却认为,问题的根源仍不在于此,改革开放前半段的每一次重大制度变迁,也都伴随着利益的重新分配,实践证明,它们都得到了比较顺利的落实。我绝不相信,区区一两个行政部门的一小部分人手握的橡皮图章就可以阻挡全社会的强烈改革诉求,哪怕它的含金量再高。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出于什么目的要设置这个沉甸甸的橡皮图章的?

真正需要“灵魂深处闹革命”的恐怕不是发审委的那些官员,也不是证监会,而是长期以来一直主导政府金融管理的一种思路,即将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业看作是为国有经济脱困和提供支持的工具,而不是实现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的一个平台。这种基本思路不改变,有一天即便发审委撤消了,官员们退休了,还会有其他部门和其他人继续把持着那枚宝贝的橡皮图章,不管到那时它又会叫什么名字。因为这枚图章的使命,是要确保将上市资源“分配”给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

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反对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然而,正如一个人只有经历过磨练才会真正成才一样,企业单靠输血是永远都成长不起来的。相反,激烈的市场竞争才是对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好“扶持”。始终把金融业当成国有企业的“仆人”的结果,除了对金融市场和国有企业本身的行为造成双重扭曲以外,不可能对后者的经营效率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功效。这个道理,已经在过去10多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得到无可辩驳的证明。

写于2009年5月26日,发表于2009年5月27日“网易评论”我的个人专栏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0个评论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