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傅剑锋:新闻的片面与片面的新闻之批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4-2009 22:1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作者:傅剑峰 | 评论(2) | 标签:所见所闻

南方周末记者、编辑 傅剑锋

新闻片面性的批判

以我的理解,新闻的片面是客观存在,无人可以避免。因为任何新闻报道,都只可能做到对某客观事物的某些时间节点与空间节点、某个观察角度的呈现。通俗点说,就是一个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不可能事无巨细,把所有东西都搬上新闻报道,也没有能力搜集到某一事物的所有客观信息。认识与表达的局限性与选择性,同时也天然地意味着其片面性。

妨且,每家媒体的版面、时段都有限,只能依靠自已固有的新闻选择标准来选择新闻。只要选择一产生,“片面”就会尾随而至。

再往哲学角度考虑,任何对于外部世界的表达只要形诸于语言,就会带有片面性。因为当你想表达的时候,就会不对得不对你所看到的事物选进行选择然后才能形诸于语言,这就产生了哲学意义上的片面性。

但新闻的片面性原本并不可怕,对同一事物,如果有从这个观察视角的报道,也有从那个观察视角的报道,必会使受众看到一个多立面的事物,从而使认识尽可能接近客观真实。就像你要认识太阳这个客观事物,你不但可以从一滴水里看到太阳的光亮,还可以从光谱分析仪里看到太阳的色彩,还可以从天文望远镜里看到太阳的黑子……每一种工具就像每一个报道,尽管只是反映太阳的某一种特性(即是片面的),但最后你通过种种工具(即是报道),将尽可能真实地了解太阳(即是客观事物)。

解决新闻片面性的办法,研究言论、出版自由的先哲密尔顿很早就说过解决办法,就是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观点市场”,人类的“理性”会选择“真相”与“真理 ”,谎言与谬误最后都会在自由竞争中落败。这种方法有其合理性,即多立面的事实与观点,可以让受众了解事物的丰富性,并最终了解真相。但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即过度相信人的理性。因为人类的认识史一再证明,有时,真相与真理并不一定会在喧嚣的“观点市场”中胜出。在新闻传播中,我们沮丧地发现,有时,胜出的不是最真实与接近真理的知识产品,而是最投受众所好,最符合受众所好的新闻与观点。但从长远来看,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密尔顿的话是有道理的,真相与真理是可以在“观点市场”的竞争中胜出的,新闻的片面性,也是可以在“观点市场”提供丰富的事实、证据与观点后,被最大限度地克服。

在这方面,最生动的实验样本,模过于“周老虎事件”。当时,网络等新媒体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对周老虎的报道(此处指广义的信息提供,如博客、网贴等信息发布),因为各受利益影响的不同,各受记者采访能力的局限,在起初时对“镇坪发现华南虎”的报道是各异的,如华商报在一开始在站在赞同立场,南方都市报在一开始是站在质疑立场,网民、专家亦有“挺虎派”与“打虎派”之别。此时,可以说,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报道都是真实的,但其片面性也显而易见,受众很难明了真相。如果这时上级部门来一纸禁令,要求大家都别争了,或只让其中一家媒体发布信息,那很可能真相至今难明,新闻的片面性永难校正。但幸运的是,主管者很明智地没有下禁令,让各种报道、观点、论据都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纷至呈,最后,周老虎的真相终被揭开,新闻报道的片面性也得到了有效校正。应该说,这个样本,是对“观点市场”校治“新闻片面性”的一个明证。

如果把“观点市场”的原理上升到哲学高度,其实就是关于“世界需要丰富性”的命题范畴——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的世界,也是最有生命力与自我纠错能力与校治能力的世界。这种终极哲理在自然界有现身说法式的体现,一个只有单一物种的生态系统往往是极脆弱的,而具有多样性物种的生态系统,往往能保持非常好的动态稳定。这物种的单一与多样之于生态系统,就如某个报道的片面性与观点市场的丰富性之于社会系统。

但问题是,尽管我们的“媒体市场”已高度丰富与繁荣,但“观点市场”却有呈单一与扭曲之忧。由“新闻的片面性”进一步演化成“片面的新闻纸”与“片面的新闻媒体”的情况很普遍,从而使呈现给受众的舆情也出现极大偏向与扭曲,易给个人与社会造成极大的误导与蒙蔽。在这方面,商业资本与行政权力起了直接的影响作用。

商业资本使媒体不停息地追求发行量、收视率与点击率,结果黄色、暴力等新闻泛滥,新闻的片断化、戏剧化、冲突化成为了传播标准,真实世界的镜像反而被降在其次了。即过于地强调媒体的娱乐功能,一切都被用来消费。特别是不少都市类媒体为提高受众注意力,过于集中地报道犯罪新闻,形成信息体系的片面性。在广州的某段时间,就曾出现过这类情况,广州的实际犯罪率已比几年前有大幅下降,但因为广州媒体大量报道犯罪新闻,结果在舆情调查中,公众却普遍认为广州的治安比以前差了。在这里,我不是说媒体不要报道犯罪新闻、不要监督警方、不要提供环境预警,而是如何相对全面地报道犯罪新闻。例如,在报道犯罪新闻时,也能及时配上广州犯罪率的升降图表,就可以有限地平衡信息。应该说,后来广州警方、广州媒体对此的纠偏还是有效的。其一是广州警方增加信息透明度,对警情的正负面信息加强了发布。另一方面,广州媒体也在犯罪新闻报道上对总量有了更好控制。

商业资本还使许多媒体对广告客户与潜在的广告客户、各利益集团拼命唱赞歌、做正面报道,结果使新闻信息高度的片面化,媒体甚至在其中丧失了向社会预警的基本职守。

例如,在三鹿、蒙牛出事前,国内各大媒体对它们都一律唱赞歌,作正面报道,不是它们之前没有负面新闻,而是金钱指挥了媒体。对房地产业的报道亦如此,房地产广告成了不少媒体的衣食父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各都市类媒体对房地产业都是一片赞歌与歌舞升平。除了一些零星的产权纠纷之类的房地产“负面新闻”能见诸报端外,其它对于地产商的问题报道极少。在我的阅读印象里,那时也只有南方周末调查碧桂园零价拿地内幕一文算是与其它众多报道不同的一篇了,也是孤独的一篇,因为此后连转载都极少。诸多媒体为商业利益而忽视、乃至屏蔽地产“负面信息”的做法,实误导了公众,肥了媒体自身与地产公司,对房地产泡沫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商业化使中国的许多媒体站起来了,但另一方面,商业化也在扭曲媒体。对此,不是几句书生意气的批评可以解决问题的,但媒体中人们,并不能因此回避反思。我想,长此以往,被商业高度扭曲的媒体不但不会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进步力量,反而会成为各利益集团鼓噪谋利的工具,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正义性会丧失殆尽。故而,如何限制商业化对媒体公共功能的侵蚀,应成为媒体自律与媒体管理的重大议题。

不只是商业力量,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行政权力导致的新闻片面性问题也依然存在。大跃进以来至文革时期,那时的新闻产品已经不是片面性的问题,而是假新闻的问题了。此后,文革虽已结束,而报喜不报忧的行政惯例在某些官员头脑中并末消失。某些人对一些事件、企业、政策的事报喜不报忧,导致新闻的片面性严重加剧。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三鹿事件,在三鹿事件爆发前,国家质监总局有意限制国内媒体报道美国宠物吃中国含三聚氢胺的饲料而中毒的事,相反,让媒体报道的是三鹿公司又获了奖的事。这种报喜不报忧的习惯,使新闻的信息传递出现了严重的扭曲,预警功能丧失掉了。这是极端的个例,在其它许多报道中,行政权力的干预,导致经常出现新闻选择上的片面性问题也比比皆是。

片面新闻的批判

如果说,新闻的片面性是产生于选择做“这个新闻”还是做“那个新闻”之时,那么,片面的新闻是产生于用“这个采访素材”还是用“那个采访素材”之时,且是产生于不恰当地、片断化地选择采访素材的过程中。如果说,新闻的片面性是无法完全避免(只能减少与限制)的哲学性难题,那“片面的新闻”只是一个技术性难题,通过技术手段与职业操守,是可以避免的。

在日常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片面的新闻,如一个利益冲突激烈的事件,只采访了一方当事人,只有一方当事人的观点,这是片面的新闻;如一个事件发生,只说其结果,不说其发生的过程,让受众对结果造成误解的报道,这是片面的新闻;如一个报道,只报道最具冲突性与戏剧化的片断,而对该事物的全局与核心不提片言,这是片面的报道……

片面报道的形成,有来自于商业的力量,如对新闻戏剧性与冲突性的过度追求;也有来自于行政权力的力量,如某些官员对某些报道的空间进行限制与规定,导致所有的相关报道都成了片面的报道。但我认为,还有一种力量,就是媒体从业者的技术操作不够规范、职业操守不够坚定直接相关。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片面新闻是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的。

以我个人编辑策划的犯罪新闻报道——发表在今年3月25日南方周末头版的《牢头狱霸之治》为例,来分析一下如何防止片面的新闻。

首先在宏观判断上,我就非常警惕,近段时间牢头狱霸报道很多,是不是就马上可以得出近期看守所管理混乱的结论?如果不是历史地看待这个敏感问题,很有可能导致片面报道,并引来政治风险。于是,我让记者去采访已出狱的诸多牢头狱霸,以及警方人士等。同时,也查阅相关资料,问询公安部的高层人士,结果发现公安部从1988年开始整治牢头狱霸,二十余年来从末停歇,牢头狱霸打死人的情况,近年来其实是有所下降的。只是近年来媒体报道口径放宽,才使问题被集中暴露,也易给公众造成近期“管理变差”的假象。所以,我在全面了解牢头狱霸的问题后,一开始就把选题的目标定位在去解剖一个绵延多年的痼疾,从而寻找制度之因的价值追求上。

在具体的操作上,为了使报道具有样本价值,我让记者选择了最有代表性、戏剧性、典型性的两位已出来的“牢头狱霸”讲“牢中生死录”,并且全部使用口述体的方式。但这样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很容易成为片面的新闻。因为这样的报道只有一个当事人,在新闻要素上不够全面。所以,为了平衡这种片面性,我又找让记者找了长期研究看守所管理问题的学者,与管理看守所数十年的一位前看守所长谈牢头狱霸问题。这样,新闻信息组成了一个各立面的报道体系,片面新闻就被较好地克服了。

这个案例里,显然是用了历史分析、信息平衡等防止片面新闻的采编技术。其实,许多其它技术都为媒体中人耳熟能详,如对一个核心信息的确证,最好有利益双方和中立方的三方印证;如对一个复杂事件的采访,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寻找信源,尽可能去寻找核心信源,不要浅尝则止(我过去做一个相对复杂的调查新闻,采访的人常常要在二十人以上);对主动的信息提供者与利益当事方提供的观点与证据,一定要多角度分析与印证,不要轻易取信……做到了这种种技术规范,我想,片面的新闻,是应该可基本避免的。

当然,人的认识本身有极大局限性,并且,一个原本复杂的事件,记者常常要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搞清楚,这难免会出现一些了解片面甚至有差错的情况。故而,媒体还应建立良好的纠错机制,如设立“有错即改”栏目,如必要的追踪报道。所谓真相,常常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自我纠偏的动态的认识与报道过程,只要媒体有追求真相、尊重真相的良好操守,片面的报道是可以被有效纠偏的。

故而,综上,新闻的片面性与片面的新闻这两类问题,我更担忧新闻的片面性在中国的解决困境——历史残留、商业资本与行政权滥用的外部力量很难在短期内得以解决,就使对新闻片面性的校治变得坎坷曲折,唯有寄望于媒体中人任重道远,上下求索,从职业道德重建上、从媒体体制改革上谋取出路。

已发于《新闻实践》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2个评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