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储粮仓库“火烧连营”为何引人遐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3-2013 19:2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储粮仓库“火烧连营”为何引人遐想
[16622]人参与
中储粮直属库火灾现场
导语
5月31日下午,黑龙江省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目前火灾已被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过火粮食达4.7万吨,经济损失可能超过1亿元。…[详细]
火虽灭,但网上各类质疑,像野火一样越烧越旺,甚至有网友联想到《天下粮仓》中“火龙烧仓”,怀疑有人纵火。也有人认为这和“中央巡视组”进驻有关。为何一场火灾会带来如此遐想呢?

+收听
01
表面看,这是一起责任事故
“火烧连营”原因还没最终确定
5月31日下午发生的火灾事故,共有78个储粮囤表面过火,储量4.7万吨。其中玉米囤60个,储量3.4万吨;水稻囤18个,储量1.3万吨。根据报道,“5月31日下午13时15分,花园中储粮库副主任罗洪权接到打更人员报告,在12号库南侧玉米堆上方发现冒烟。罗洪权立即带领本粮库60余人前往火灾发生处展开扑救,同时,打电话报警。据气象部门预报,当时温度34℃,风力可达7到8级,火情无法控制,顺势蔓延,造成连营火灾。”
起初,起火的原因被指向“自燃”。确实粮食自燃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粮食本身以及杂质、害虫,都带有大量的微生物,粮食发热的形成,主要是粮食自身和微生物进行呼吸而产生热量积聚的结果。起火的粮仓位于露天,在露天室外气温突然升高之下,自燃就有了更多催化因素。
但是最新的消息称,消防部门把起火原因归为“配电箱短路引发”。“由于穿过金属配电箱的导线与配电箱箱体摩擦,致使导线绝缘皮破损,短路打火,引燃配电箱附近可燃的苇席和麻袋,进而引发火灾。”…[详细]

火被扑灭后,工人在清理过火后的粮食
但无论如何,发生事故必然是管理上出了问题
无论是“自燃”,还是“配电箱短路引起火灾”,都不影响这起事故是责任事故的定性。首先,粮食堆放在露天就是违规的,《中央储备粮仓储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中央储备粮必须储存在符合安全储粮要求的仓房内,不得露天储存(据粮库副主任介绍,露天存放是因为粮多库少)。其次,在有天气升温、大风预报的情况下,防火、防潮等措施还是不及时、没到位。防火是大型粮库设计重中之重,为此粮堆有严格的大小、间离要求,还有防火墙间隔。在露天存放过程中,是否未严格遵循可依靠的标准,也需要相关部门给出回应。…[详细]
02
人们怀疑"事情没这么简单",首先源于中储粮的垄断形象
“稳定粮食价格、维护农民利益”,中储粮定位于人民利益的“保护神”
电影《1942》中所描述的历史令人胆寒,那一年河南发生旱灾蝗灾,又逢战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剧中逼人的饥饿感已化作我们的民族记忆。于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就成了组成中国人获得安全感最重要的那块基石。
《汉书·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中储粮成立之初,对外宣称的理想便是通过“反制投机,减少价格的波动”来实现“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于2000年成立的中储粮(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具体定位是:负责中央储备粮的收购、储存、调运等业务,确保中央储备粮的储存安全和质量良好。
中储粮是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形成了遍及全国的收储网络,现有委托储存库点1000多个,直属库338个,这次着火的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就是其中之一。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储粮政策性粮食收购数量大幅增长,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0616亿斤,中储粮当年收购的粮食就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18.6%。
中储粮自2004年启动了“托市收购”,即在粮食收获季节,市场上价格低迷时,按照国家粮食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在市场上粮价高企时,顺价出售,其目的是“稳定粮食价格,维护种粮农民利益。”…[详细]
实际上,中储粮在最低价收购环节“说一不二”,民营粮企深受其苦
2004年启动的“托市收购”政策,中储粮是执行主体,由国开行提供收购资金,中央财政给予贴息和收储补贴。如果民营企业想进入“托市收购”,一没有资格,二没有中储粮巨大的政策和资金优势,所以“托市收购”的执行由中储粮一家垄断。民营企业退而求其次,干起了“代为中储粮托市收储”的营生。
去年7月30日,来自新乡、信阳、开封等地的民营粮食企业的员工在郑东新区的中储粮大厦门前扯起了印有“抗议中储粮垄断托市收购”、“企业要生存 员工要吃饭”、“拥护国务院新‘36’条’ 保护民企合法权益”、“不收粮 民企几百亿资产被闲置”、“中储粮排挤民营企业 国法不容”等字样的白色条幅。

民营粮食收购企业员工抗议中储粮
原来,这些民营企业既然“代为中储粮托市收储”,一切就都要看中储粮的眼色,去年中储粮想把民企完全排除在外。先是提高门槛,用“资格审查”卡掉了大部分民企;最后又对通过审查的民企直接说不,民企完全被拒之于门外。于是,引发抗议。
本来,国家要推行“托市收购”政策,应该把执行环节开放给市场,而根本不需要专门设立中储粮去做。仅2005和2006两年,中央财政就给中储粮提供了158亿元的财政补贴,有这样的补贴,还愁没有市场上的企业愿意参与政策执行吗?…[详细]
定位于“粮仓”而享受垄断地位,却又做起了“粮商”
按照国家对中储粮的定位,中储粮承担的是粮食“蓄水池”的作用,应付国家在战争、饥荒时粮食供应需求。但是中储粮涉足经营性业务“归口于国资委,有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与石油石化、电网、通信等“公益性”的央企一样,国资委每年都要对中储粮进行考核,要求完成利润,增加指标。
就是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身份,决定了中储粮必然不可能老老实实地当它的“粮仓”。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2010年夏粮收购期间,多地小麦收购价格远高于发改委制定的最低收购价。相关部委通过基层调研后认为,粮价攀升的原因主要是中储粮参与高价抢购,导致小麦价格迅速高涨。国家粮食局也曾在2010年发布《关于开展2010年秋粮收购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中储粮再次被点名批评,指其直属企业违反国务院有关要求,从事与储备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商业经营活动。
此外,中储粮各直属库大量屯粮,也有为了可观的财政补贴和保管费的嫌疑。每收购1斤小麦,将得到国家补贴收购费用0.025元,保管费0.035元,而收储库点在收购和保管中实际支出费用不到0.01元,也即每斤约有5分“利润”。近两年进口粮食大增,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马文峰认为就与中储粮故意屯粮有关,“新麦早出库一天,中储粮就少挣一分钱,放在粮库里不仅有国家补贴,还能以备查库。由于没有新麦入市,导致许多企业把目光转向低价的进口麦。”
虽然干着“粮商”,中储粮却能免去很多粮商的“麻烦”。中国粮食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认为,中储粮的各个直属库名义上是专注于粮食收储、流通,不生产终端消费品,因而免于纪检、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的外部直接监管。现在,只能靠“中央巡视组”不定期抽检。在这次大火的前一天,“中央巡视组”刚宣布进驻中储粮系统检查。…[详细]

中储粮是副部级单位,和国家粮食局平级
03
事件引人遐想,还因为储粮系统的腐败"前科"
大火可以“掩盖”亏空是人的自然联想,况且过去曾上演过相似戏码
中储粮(前身)有蛀虫,也是历史悠久了。早在朱镕基当总理时,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的峨岭粮站,为了应对朱镕基的检查,5天时间内就花费十几万元,调集了1031吨粮食来充实该粮站,使朱看到“谷满囤、粮满仓”的喜人景象。这事后来被《焦点访谈》曝光后,“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谚语就广为流传了。
中储粮直属库近年来的丑闻也没有断过:2010年6月底,中储粮许昌直属库原库主任任国正、副主任姚宝山等人,涉嫌贪污、挪用公款“上千万元”,被河南省许昌市人民检察院批捕;2011年9月,中储粮安徽分公司涡阳直属库副主任鹿某因涉嫌滥用职权违规收购劣质小麦被当地检察院立案查办;2011年10月,河南周口直属库主任乔建军侵吞巨额公款潜逃国外。…[详细]
结语
基于中储粮长期垄断的形象不佳,以及过去暴露出的问题,人们怀疑电视剧《天下粮仓》里“火龙烧仓”的桥段在现实中重演,也不能全怪网民想象力太丰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