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岛的下水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7-17-2010 08:0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青岛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
  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图片是青岛的下水道井盖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

至少下面几个证实是真的:

在2007年年底,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了一封寄自英国一家设计公司的来信,信中说,外白渡桥的“桥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在已到期,请对该桥注意维修”,并“建议检修水下的木桩基础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当然,英国设计单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免除桥梁发生意外后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设计方专业严谨的态度。  

山东淄博的铁路医院是德国修建胶济线时的一处办公用房,前几年接到德国方面的通知,指明哪些地方需要修缮,当地报纸进行了相关报道。

宁波灵桥,西门子造的,还在使用,还是宁波江东区和海曙区的主要连接桥梁
70年后的今天,西门子给宁波市发函,说是灵桥的使用年限到了。

青岛下水道暗藏备件的故事来自于这里:

老城不怕淹的故事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cdy.cn/2010-05/28/content_475941.htm">http://www.ccdy.cn/2010-05/28/content_475941.htm[</a>
过去几周,历史罕见的大雨侵袭我国南方,广州等城市惨遭水浸,甚至被网友冠上“中国威尼斯”的绰号。面对积水成河的城市,效率低下、吞吐不灵的城市排水系统一时成了众矢之的。因此,那些包含了前瞻性思维和长远规划理念,又融入传统智慧的经典城市排水设施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江西赣州福寿沟
福寿沟位于江西赣州,修建于北宋时期,工程由数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专家刘彝主持,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虽经历了9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完好畅通,并继续作为赣州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
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福寿沟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为界,分为两部分,受古代城市风水文化的影响,两部分主要线路的走向形似篆体“福”“寿”二字,于是因形而命名。
福寿沟总长约12.6公里,工程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将原来简易的下水道改造成断面为矩形、用砖石砌垒的宽渠,主沟断面宽约90厘米,高180厘米左右,沟顶用砖石垒盖,纵横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将城市的污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二是将福寿沟与城内的几十口池塘连通起来,增加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节容量,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三是建设了12个防止洪水季节江水倒灌、造成城中内涝灾害的水窗。这种水窗结构精巧,运用水力学原理,在江水上涨时,将外闸门自动关闭,而水位下降到低于水窗时,排出的水流能将内闸门冲开。值得一提的是,福寿沟工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利用城市地形的高低差,全部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污水排入江中和濠塘内。
福寿沟综合集成了城市污水排放、雨水疏导、河湖调剂、池沼串联、空气湿度调节等功能,甚至形成了池塘养鱼、淤泥作为有机肥料用来种菜的生态环保循环链。整个排水网络“纵横纡折,或伏或见”。
福寿沟运转奏效,经年不坏,有赖于定期清淤疏浚。宋治干是为赣州市政服务过32年的退休工人,多年维护着这一地下脉络的清洁畅通。据他介绍,虽然福寿沟名字很好听,但疏浚工作也是十分艰苦的。他第一次进沟时,差点被恶臭熏倒。
历史上经元、明、清三代,福寿沟因年久失修,倒塌淤塞严重,清同治年间和上世纪初期都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复。上世纪50年代,经过修复的福寿沟再次恢复了排水功能。
紫禁城排水系统
今日的北京一旦遇到暴雨天气,立交桥下或南城的一些低洼处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但类似的情形在有着600年历史的紫禁城内却不会发生。
紫禁城里的排水方法,主要利用地面坡度,使雨水通过石槽流入排水沟道。三大殿的台子都是中间高两边低,北高南低,雨水流汇,再从螭首形出水口中淌出,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流入四周台基下的石沟。石沟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在其下开有券洞,这种券洞口叫做“沟眼”,沟眼是地面水穿过障碍物的进口和出口。这种入水口多为方石板镂雕成明清铜币形,外圆内方镂成五个进水孔,称作“钱眼”。因为“钱”与“泉”是近音,水又是一个地方兴旺繁盛的必需条件,所以水在传统文化中往往与财富联系在一起。不少成规模的北方民居,如山西的王家大院,也使用了这种地漏设计样式。这些“沟眼”和“钱眼”,都经过精心设计,成为精美的砖雕和石雕装饰。
精美的装饰下面,是纵横交织的明沟、暗渠,沟道的干线和支线沟通各个宫殿庭院,形成一个巨大而完整的排水网络。暴雨降临时,雨水很快就可以汇流入沟道的干线内,迅速排干,然后全部流入内金水河。
青岛德式下水道网
眼下老城区常常是城建设施的黑点,雨雪天满地泥水,而暴雨之后的青岛老城区,一般都不会发生积水现象,污水冒溢更是少见。德国人租借青岛时设计的排水系统,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
据青岛市档案馆馆藏资料记载,德国租借青岛时期,分设欧人区和华人区,欧人区的排水采用先进的雨污分流方式,华人区是雨污合流的方式。1905年,德国人在前海一线将地下排水管道铺设完毕,奠定了青岛的地下排水系统基础。依托这个基础,青岛就像郁达夫《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巡游》中所描述的那样,比其他的城市更整洁、更干净。
德式下水道的优势何在?从它的设计可见一斑。干道沟渠高约80厘米,断面上大下小呈倒置的蛋形而不是现在通用的圆形,上半部分简单地以水泥抹面,靠底部的一端贴了白色的瓷瓦,如今依然釉面光亮,这样的设计确保污物垃圾不会被毛刺挂住,减少了堵塞冒溢的可能。下半部分呈“V”型,确保了在污水流量较小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较高的流速,使污水中所夹杂的泥沙污物快速冲落,避免淤积沉淀,减轻了养护疏浚的负担。呈半圆形的上半部分直径较大,能在水量比较大的时候确保过水量。同时,蛋形结构令管道能承受得住主要来自上方街道的压力。雨水、污水分流的排水处理方式,在我国许多城市还没有做到。
此外,这一工程处处融入了德国人的严谨风格。有这样一个故事为青岛人所津津乐道: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德国人的严谨还体现在下水道井盖上,雨、污水井盖不仅有符号标明区别,还有大小之分。雨水井盖大,污水井盖小。经历近百年的风雨侵蚀,黑色井盖依然铮亮,不落锈迹。来往车辆从上面驶过,不曾把它们压裂。青岛人都称呼它们“古力盖”,来自德语“gully”,意为沟渠。青岛人代代口耳相传,而“古力”也已经成为一种语言活化石。
(记者:丁敏帅)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7-18-2010 07:09:49 | 只看该作者

Re: 青岛的下水道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应再殖民三百年。
【 在 jprp (极品人品) 的大作中提到: 】
: 青岛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
:   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